京作前面,为什么加个“大”字?
政策法规|赵夫瀛2025-09-12
阅读:56861

2025年6月25日,《京作(硬木)家具》标准正式发布实施了。这几个月,说京作的话题就多了一些。借此机会,我也再说说“京作”。
一
2023年7月底,我们在北京隆重举办“大京作文化峰会”。这个会议名称刚一公布,就有人问,京作前面为什么要加个“大”字?
当时,我给大会写了一副对联:
上联:大北京,从东到西声震一统华夏;
下联:大京作,坐北朝南享誉半壁神州。
横批:大字当先
我是怎么想的呢?

先说京作,“京”字是核心。
京是什么?京城,京都。古时候,数字1000万称为京。
京,本身就代表大,代表人多、势力大。人多势大,就是京都。在封建社会,它是皇权中心,现代叫文化政治中心。所以才有“大北京”之称,它代表历史悠久、底蕴丰富、人多势大。你在北京喊一嗓子和在上海、广州喊一嗓子,影响力绝对不一样。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产生了宫廷家具。什么是宫廷家具?宝座、交椅、皇宫椅、雕龙大柜,这些都是典型的宫廷家具。给传统坐具按辈分排排序,宝座、交椅、皇宫椅,都是等级最高的。它高贵、奢华、威严,是宫廷家具自带的气场。
有人说京作家具就是宫廷家具,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。中国宫廷家具是中国传承家具流派的集大成者,但京作家具是宫廷家具的外延性家具,它承袭了宫廷家具的血脉,但它有了民间化的改造,从形制、工艺到内涵,京作家具天然的带着豪气、贵气,那是骨子里的东西,但它又平添了百姓的烟火气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如果说苏作家具产生于书香门第,那京作家具就出身于官宦之门。大家刷短视频,经常能刷到易中天先生的一段调侃。他是这样说的:
“有一句话说,北京人看所有的人都是地方上的,上海人看所有人都是乡下人,广东人看所有人都是北方人。你到北京去,北京它这个地方啊从元代就是首都了,元大都。然后明清两代都是国都。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又是首都,所以北京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央的。你到北京去,他往往会斜着眼睛看人——哪来的?你们地方上的就是不行。——他是中央的人。所以他要讨论国家大事啊。他北京想的都是大事,他都是放眼全球胸怀世界的。”
易中天是在调侃,但往深里想,这正是北京人与生俱来的那种优越感,他是骨子里自带的。是牛栏山那种“牛”气。而只有京作家具,它的气质才能与北京人的优越感相契合,这就是文化的相融性。
再来说说京作家具的主产区为什么都在北京周边,众星捧月似的。因为它必然要与京城发生联系,无论是大城的李莲英,青县的运河码头,遵化的清东陵,涞水的清西陵,武艺与龙顺城早年的合作,以及龙顺城与清宫造办处的渊源等。它都跟京都甚至皇家宫廷有一定的关联。这些都是京作家具文化传承的血脉。
所以,京作跟京都是一个衍生和依存的关系,既然北京是大北京,那京作自然就是大京作了。
二
说它是“大”京作,也与京作家具的用户群体有关。
京作家具的用户群体主要在中国北方。北方有多大?放个图片大家看看。

中国南北方公认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、淮河为界。北方的国土面积占了一大半儿,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%多。
而苏作、广作在南方,那南方就至少是有两大传统流派在分割市场吧,还甭提新兴的仙作、东作之类的了,可谓群雄争霸,不像北方被京作独占。当然北方也有晋作,但小到可忽略不计。
如此我们说,京作享誉半壁江山,是不是名副其实?
大京作另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它极强的自信。无论产区还是企业,都愿意把自己划归到京作里面,以京作为自豪。而苏作产区,这种区域品牌意识就相对弱一些。
而广作就更更弱了。广东企业很少把广作挂在嘴边儿上,甚至有意无意的回避它,似乎归为广作,他就不现代、不新潮了。他们更推崇什么新中式、新明式,或者其他什么式。总之,他们更追求一个新字。究其原因,还是血脉传承的问题。
京作家具,更愿意认祖归宗,家具风格彰显财大气粗,有人形容它是“官窑”。其实它的一招一式,都透着千年古都的历史烟尘和那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。这也正是京作家具的魅力所在。
而苏作家具更认书房,玲珑雅致,标签是文人家具,业内也认这个账。
至于广作家具,有人说它透着一点商气。我没有深入研究,不清楚,大家自行体会。
事实上有些广东红木企业,它虽身在广东,但它的作品却并非广作风格,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伍氏兴隆,你什么时候听它标榜自己是广作的?伍炳亮先生总说自家是仿古家具或高仿家具,有意无意的淡化了流派,这与京作企业争先恐后的戴京作帽子的风格很不相同。
关于大京作,我们分析这么半天了,何以为大?大在文化深厚,大在幅员广阔,大在市场规模,更是大在自信力上。
京作前面加个“大”字,不为过吧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