薪传计划:开启木作非遗传承新征程

当今时代,传统木作非遗技艺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契机。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一系列政策为木作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搭建起坚实的制度框架。在此背景下,中华木工委创新实施“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薪传计划”,构建非遗活态传承长效机制,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。
为推动传统木作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中华木工委正式启动了“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薪传计划”。该计划顺应国家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政策导向,积极响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等相关政策法规,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、系统、可持续的非遗技艺传承体系。

此计划以“掌门导师制”为核心,各门类非遗传承人担任终身导师,牵头组建专项技艺传承门。首期试点聚焦京作家具、苏作家具、古建木作等技艺门类,后续将逐步扩展至传统木作全领域。在传承门内,实施“基础传习与终身精进”双阶培养模式,中华木工委配套建设标准化传习基地与国家认证通道。
该计划为木作领域各级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发挥作用的机会。众多身怀绝技的传承人得以在传习实践中,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。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族传承或小范围授徒,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、规范的平台上,让木作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。同时,这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荣誉感,激励他们更加用心地传承和发展木作技艺。

对于木作领域的青年才俊而言,这是一个再学习的绝佳机会。他们作为传习弟子,跟随掌门导师系统地学习传统木作技艺,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上的不足。与各级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互动,也能让他们接触到更前沿的理念和更精湛的技艺,拓宽自己的视野,激发创新思维。
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,该计划可大大推进木作产业的发展进步。一方面,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将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,提高整个行业的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。另一方面,通过成果转化平台,优秀的木作作品得以对接高端文化项目和市场,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。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木作产业的转型升级,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,促进地方经济增长。

国家非遗保护专家认为,该计划通过制度化设计实现了三大突破:将个体传承升格为体系化传承,将短期培训延伸为终身培养,将门户技艺转化为行业公共资源。目前计划拟纳入“十四五”非遗保护创新试点项目,相关部门正协同制定配套实施方案。中华木工委负责人表示,计划首年将建成三至五个重点门类传承体系,未来五年完成全门类覆盖。相信通过这项战略工程,千年木作技艺必将真正实现活态流芳,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