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在某些行业——比如红木家具产业——这样的思维却可能是一种危险的误区。即便退回十年前行业鼎盛时期,“做大”也未必是明智之选,更不用说在当下市场收缩、消费分级的环境中。生存已属不易,“强”远比“大”更重要。
那么,红木企业到底能不能“做大”?我认为,关键不在于“能不能”,而在于“该不该”。这个行业的本质,决定了其发展逻辑不应围绕“规模扩张”展开。
红木产业,更准确地说,高端硬木家具制造业,自古便是以手工业为基础、以小众市场为对象的行业。其产品具有强烈的非标性、艺术性和个性化特征。每一件红木家具不仅是实用器物,更是文化载体和艺术表达。这一本质,决定了它难以——也不应——被大工业流水线模式所吞噬。
一旦企业以“做大”为目标,往往意味着要标准化生产、降低成本、扩大受众,而这恰恰背离了红木家具的核心价值:工艺深度、材料真实性和文化独特性。结果很可能是品质稀释、品牌贬值,最终在激烈的中低端市场中迷失自我。
相反,“做强”才是红木企业应有的追求。而“强”的内涵,正体现在“小而美”的企业形态中。——“小”不是弱势,而是精准定位、灵活反应、精细管理;“美”也不仅是产品外观,更是工艺之美、文化之美、品牌之魂。
有研究表明,30人以下规模的红木企业往往能保持最优的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水平。人少不代表产出低,反而更容易实现工艺传承与匠心凝聚。小而美的企业更注重客户关系、更强调工艺延续、更善于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定力。
政府层面也应当重新理解“产业做大”的真实含义。真正的“大产业”,不应是几个巨无霸企业的垄断,而应是无数个“小而美”企业组成的健康生态。就像一片森林,参天大树固然醒目,但真正支撑生态的,是那些各具特色、深深扎根的中小植株——它们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。
因此,红木产业的未来,不在于盲目扩张规模,而在于回归行业本质:以手艺立身、以文化增值、以差异竞争。政府应致力于培育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壤——政策扶持、行业标准、市场监督、文化推广,而非一味追求产值和企业数量增长。
“大”是一种表象,“强”才是一种能力;“大”是一种规模,“美”才是一种价值。红木产业如此,其他许多具有文化属性、手艺特质和细分市场的行业,又何尝不是呢?
唯有认清本质,才能走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