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式家具深度审美不能仅以“型艺材韵”作为唯一评价标准

八方观点|赵夫瀛/文2017-07-05

       本文观点:一件家具,特别是红木家具,从型艺材韵(造型、工艺、材料、韵味)的角度去评鉴,并没有错,但它的评鉴不够全面。应该说,它是评鉴标准的“一部分”,但绝不是“全部和唯一”。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,把它当作了评鉴标准的全部和唯一,那我们就犯了以偏概全之错。对此若不加以匡正,它就会是一道绳索,禁锢我们的思维,使我们停滞于肤浅,在深入和探索的门前止步,这不仅会妨碍我们对家具本身的深度认识,更会对中式家具文化的学术研究造成重大遗漏和缺失。

内页图_副本
一、“型艺材韵”不是唯一标准  
  一直以来,人们对中式家具的评价方法,基本上是“照相式”的,照相的特点是“所见即所得” ——镜头就是眼睛,它直接且真实地记录下了它的“所见”,而正是这种“直接与真实”,使它的记录局限在了材料、造型、工艺等的“眼见”层面上,显然这是有失肤浅的。  
  肤浅并不可怕,只要我们知道肤浅,再去规避肤浅就可以了。可怕的是视肤浅为深刻,甚至将其奉为圭臬,那就成了问题了。社会上普遍流传的“型艺材韵”说,就是一个例证。  
  一件家具,特别是红木家具,从型艺材韵(造型、工艺、材料、韵味)的角度去评鉴,并没有错,但它的评鉴不够全面。应该说,它是评鉴标准的“一部分”,但绝不是“全部和唯一”。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,把它当作了评鉴标准的全部和唯一,那我们就犯了以偏概全之错。对此若不加以匡正,它就会是一道绳索,禁锢我们的思维,使我们停滞于肤浅,在深入和探索的门前止步,这不仅会妨碍我们对家具本身的深度认识,更会对中式家具文化的学术研究造成重大遗漏和缺失。  
  我们可以看一下当下许多关于这类家具的出版物,尤其是擅于抄转的自媒体,几乎清一色的“就家具说家具”,不能不说这与“型艺材韵”之局限性“标准”的影响有关。  
  事实上,每一件家具,它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而不与其他事物与环境发生关联的,有关联就有相互的作用与影响,甚至局部或整体的生成,正是这些环境与事物所使然。所以,除了“型艺材韵”,还有更多的看点在里面。  
  举例,一件清式宝座,从“型艺材韵”的角度,必然有许多言语可以对其进行解读。但不能仅此而已。——显然,它是典型的宫廷家具,而作为宫廷家具,它就一定与宫廷礼制、皇权政治和封建社会等诸因素有内在关联。这种关联是什么,它如何影响到了这类(或这款)家具,并在这类(或这款)家具上有所反映和体现,等等,这些都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。上面提到的“宫廷礼制、皇权政治、封建社会”等等,就是这件家具存在的当时的社会环境,或称时代背景或大文化环境,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,就是回看历史。而若我们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环境中前瞻未来,那时的“未来”就是我们的现在。  
  我们的现在,又是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,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大文化环境里,又会给宫廷家具带来哪些影响与改变呢?——“宫廷家具与现代生活”,这自然又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了。所有这些,都超出了“型艺材韵”的范畴,但它却是“型艺材韵”的根,我们看到的“型艺材韵”只不过是根的衍生品,所不同的是“生长”过程和“生长”形态的差别。所以说,单纯从“型艺材韵”的角度评价家具,是片面的,甚至是舍本逐末。问题是,当下舍本逐末的多,真正追根溯源的少。
  
二、“纵横坐标法”扫描时空环境
  如果说追根溯源也是一种评鉴方法的话,那么可以把它称为“纵横坐标法”,即把评价物(家具)定位为0点,即原点,坐标纵线是历史和未来,坐标横线是当代环境,我们的思维和眼光就是雷达扫描光谱,以原点为轴心,像行走的表针一样对历史、当代和未来进行一定纵深的全方位扫描,从中搜寻与评价物有关联的因素,我们就会发现对评价物发生影响的作用物,进而便挖掘出了评价物与作用物相互影响的本质,从而深化我们对评价物的认识,这也正是我们要探寻的家具文化。
雷达图_副本_副本
  三、“原点解剖法”是解剖刀和透视镜
  显然,纵横坐标法深化了我们对评价物的认识,但仍然不够,还应该增加一种方法,就是 “原点解剖法”,这个“原点”即评价物。  
  深度剖析看什么?一看力学结构是否合理,二看榫卯结构是否运用到位。还有第三看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,就是看细节。我们常引用一句话,说经典家具是“增一分则长,减一分则短”。话都会说,但很少有人会用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绝大多数的家具制作人,体会不到这“一分”究竟在哪里:增了,并未觉出长;减了,也并未觉出短。之所以会这样,一定是“没到位”所致——作品本身没到位或审美眼光没到位。如果二者都真正做到位,就能够体会到“增也增不得, 减也减不得”的美妙意境了。  
  同一份图纸,交给不同的师傅去做,结果却大相径庭,这是很正常的。区别在于制作者的经验、悟性和对家具的审美理解。  
  所以,我们对中式家具的审美评价,不可缺少的是“细节”,尤其是指出它为什么增不得减不得的道理。  
  如果说,“型艺材韵”的关注点是在表面,那么“坐标扫描”和“原点解剖法”则是重在时空和内里。如此三位一体的“点、线、面”,才会产生完整的评价,也才能够牵引出其完整的文化链。  
四、《红木与生活》引领深度审美
  现在,再来说说这本《红木与生活》。《红木与生活》其实是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》的衍生品,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》是近15年的老刊,在当时(2003年始)的那个产业年代,它粗犷而充满生机,并一枝独秀地引领了中国红木产业的前行。  
  然而面对供给侧改革的当下,面对未来精品赢天下的时代,更需要精细与文化性,以深度审美标准与体验,引领中国红木行业去除浮躁,回归寂寞之道的本源,从而创造出真正的时代精品。  
  《红木与生活》,就是这样一朵应运而生的小花。

分享:

木作视界
木作七千年
木作中华手机台

相关文章